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郭村戰斗:新四軍以軍事斗爭贏得政治主動

楊緯立

2025年09月15日08:18    來源:學習時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1940年6月28日,國民黨蘇魯皖邊區李明揚、李長江部,在國民黨江蘇省政府主席、魯蘇戰區副總司令韓德勤挑唆下,向在江都郭村的新四軍挺進縱隊發動進攻。陳毅等人一面呼吁“二李”停止進攻,一面令蘇皖支隊迅即馳援反擊,迫使“二李”在兵敗城危和我軍爭取下保持中立,孤立打擊了韓德勤等國民黨頑固派。郭村戰斗,正確處理了敵友我關系,取得了軍事與政治的雙重勝利,為打開蘇北敵后抗戰局面創造了有利條件。

戰前政治背景復雜

蘇北地區是控制日軍沿江進出的重要側翼,又是連接新四軍同八路軍的重要紐帶。蘇北抗日局面一旦打開,向南可以與江南抗日根據地相呼應,扼制長江下游,直接威脅南京日軍總部和汪偽政府﹔向北、西發展,可與山東、淮南、淮北抗日根據地連接,直通華北、中原。因此,蘇北地區成為各方必爭之地。

從國民黨方面看,韓德勤成為蘇北地區反共的排頭兵,頻頻制造摩擦。國民黨頑固派認為,“葉、項在皖南,如瓮中之鱉,手到擒來﹔陳、粟在蘇南,如海濱之魚,稍縱即逝”。1940年3月,國民黨頑固派調集5個師、1個旅,連同地方保安團約18個團兵力,企圖切斷皖南、蘇南新四軍聯系,造成圍殲皖南、威逼蘇南新四軍態勢﹔接著強令江北新四軍南調,陰謀沒有得逞后又要把八路軍新四軍統統納入黃河以北,其目的就是把新四軍從蘇北趕走或消滅掉。

從新四軍方面看,向蘇北發展是中共中央和中原局明確的方針。中共中央1938年5月4日就作出指示,“分兵一部進入蘇州、鎮江、吳淞三角地區去,再分一部渡江進入江北地區”,1940年4月5日指示,“不入華中不能生存”,“華中為我最重要的生命線”。中原局經過討論,明確了蘇北地區是新四軍的戰略突擊方向,把發展蘇北上升到關系新四軍對日軍和國民黨頑固派斗爭的全局位置。堅持和發展蘇北抗日戰爭,建立抗日民主根據地,首先要從韓德勤手中奪取蘇北抗戰的領導權。1940年5月8日,陳毅向中共中央報告:“解決蘇北問題,應先向省韓下手。”

5月17日,駐揚州、泰興的日偽軍1000余人“掃蕩”新四軍挺進縱隊駐地江都吳家橋地區。挺進縱隊激戰一晝夜,給日偽軍以重大殺傷后移往郭村休整。李明揚參加過北伐戰爭和台兒庄戰役,時任魯蘇皖邊區游擊總指揮兼魯蘇戰區副總司令,所部下轄11個縱隊,是蘇北最大的地方實力派。李明揚同意將自己的地盤郭村借給新四軍挺進縱隊暫時駐扎。新四軍在郭村招兵征糧,宣傳抗日,這樣一來就與“二李”(李明揚、李長江)發生了矛盾。

以軍事勝利贏取政治主動

李明揚雖然不願做令親者痛、仇者快的事,但他迫於副總指揮李長江及幾個縱隊司令的壓力,加上韓德勤威脅挑唆,便同意由李長江全權指揮部隊,以“侵佔”其防地為借口,向挺進縱隊下最后通牒,限3天退出郭村,並調動13個團兵力向郭村進逼。此時挺進縱隊面臨政治、軍事上的急迫態勢:一方面,兵力單薄,如作戰不利將失去交通樞紐,嚴重影響新四軍主力北上﹔另一方面,即使打敗“二李”,但若處置失當,“二李”倒向韓德勤后造成反共大聯合,對新四軍在蘇北發展也很不利。

6月28日,“二李”部隊開始向郭村進攻,並對挺進縱隊形成四面包圍、十路進攻態勢。挺進縱隊在地方黨組織和群眾支援下,利用“二李”部隊各路互不配合的弱點,逐次殺傷其最突出的一路,穩定了郭村陣地。同時蘇皖支隊日夜兼程100余公裡,當夜進入郭村分擔防務。30日夜,挺進縱隊第一團兩個營突然出擊,在宜陵消滅“二李”部隊1個營和1個團部。此時,李明揚部第2縱隊第5支隊第4大隊、第3縱隊第8支隊(實際上都是我黨領導的部隊),在新四軍接應下立即起義,進一步改變了戰場形勢。新四軍反守為攻,對“二李”部隊實行內外夾擊,殲其3個團,迫使其全線潰退,取得軍事上的勝利。

陳毅認為,要打開蘇北局面,非把韓德勤打敗不可﹔要打敗韓德勤,就必須爭取“二李”中立。他決定乘勝打下塘頭,控制交通要點,解決部隊給養﹔又在泰州城唾手可得的態勢下適可而止,收兵於泰州城郊的碾米場,並派代表去見李明揚。陳毅同李明揚通電話,再次表明為了團結抗戰,願意重修舊好,並全部釋放俘虜,歸還部分槍支,將郭村等地全部讓出﹔如果將來韓德勤不以民族利益為重而發起進攻時,希望他們保持中立。李明揚全部答應。這一仗,在政治上取得了爭取“二李”中立、孤立韓德勤的預期效果。

“和”“打”結合,斗而不破

當時蘇北地區由韓德勤指揮的總兵力共有16萬人,但派系繁多、矛盾重重。李明揚是同盟會會員,深受韓德勤排擠,政治態度與韓德勤也有差異﹔希望借助新四軍抗戰聲威,抵制韓德勤壓迫與兼並。陳毅、粟裕等人認為,“二李”與韓德勤的矛盾,雖有其自身利害關系,但也包含堅持抗戰與破壞抗戰的矛盾,如果“二李”等地方實力派能中立,就便於新四軍同韓德勤作最后較量。從實際出發,新四軍決定實行擊敵、聯李、孤韓的方針。郭村戰斗發生前,1940年1月28日,中共中央明確指示:對於中間勢力如於學忠、李明揚等,我應採取中立他們的政策。這進一步使新四軍明確了斗爭策略。

爭奪“二李”是從韓德勤手裡奪取蘇北抗日領導權的重要環節。陳毅了解到李明揚部第二縱隊司令顏秀五是蘇北人,就派新四軍裡的同鄉與他聯絡,並經顏秀五與“二李”取得直接聯系。陳毅先后3次到泰州和“二李”見面,表達新四軍團結抗戰誠意,並特地從戰利品中挑選了30支三八式步槍送給顏秀五,選了一匹好馬送給李長江,並向李明揚贈送了指揮刀。“二李”還集合隊伍請陳毅訓話,對新四軍到蘇北抗日表示理解。這些扎實細致的統一戰線工作,為郭村戰斗的政治爭取奠定了基礎。

當陳毅等人積極爭取“二李”時,韓德勤利用“二李”對國民黨頑固派壓力的畏懼和對新四軍挺進縱隊在江北發展的疑懼心理,又打又拉,表示要與他們“捐棄前嫌,重修舊好,共同反共”,使“二李”動搖。郭村戰斗發生時,挺進縱隊一面緊急應戰,一面派代表到泰州同“二李”談和,李明揚卻以開會為由離開泰州,李長江則扣留了挺進縱隊代表。這些都反映了“二李”在抗日反韓立場上的搖擺性。郭村戰斗取得軍事勝利后,陳毅認為郭村過於狹小,將來勢必還會發生摩擦,而打到泰州又會逼“二李”倒向韓德勤,應該採取打拉結合的斗爭策略。事實証明,軍事勝利基礎上的政治爭取,以戰術上的退讓換取政治上的主動,使“二李”答應嚴守中立,解決了要麼繼續摩擦、要麼倒向韓德勤的兩難困境。

(責編:劉圓圓、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