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十五五”時期在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地位(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

韓文秀

2025年11月24日08:2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十五五’時期在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地位”。這是黨中央著眼於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進程,對“十五五”時期重要地位作出的重大判斷,我們要准確把握其內涵要義,抓好貫徹落實。

  一、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一個階梯式遞進、不斷發展進步的歷史過程

  我們黨的初心使命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建黨百余年來,黨團結帶領人民所進行的一切奮斗,就是為了把我國建設成為現代化強國,讓中華民族巍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經過浴血奮戰,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國,為現代化建設創造了根本社會條件。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提出努力把我國逐步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我們黨制定了到21世紀中葉分三步走、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戰略。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邁上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正在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

  “十五五”時期是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重要時期,我們要乘勢而上、奮力開創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一)做好“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對於分階段有步驟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意義重大。科學制定和接續實施五年規劃,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經驗,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政治優勢,是持之以恆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戰略舉措。按照黨的二十大作出的戰略安排,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這一宏偉目標,需要從“十四五”到“十六五”三個五年規劃期的不懈努力、接續奮斗。“十五五”時期,要在“十四五”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良好開局的基礎上,科學謀劃未來五年經濟社會發展,部署實施一批重大戰略性舉措,調動全社會投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堅定不移朝著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勇毅前行,確保完成這一宏偉目標的一大半進程。

  (二)做好“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對於在世界百年變局中贏得戰略主動意義重大。大國關系牽動國際形勢,國際形勢演變深刻影響國內發展。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發展處於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國際上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一些外部勢力對我國全方位打壓遏制,大國博弈具有長期性、復雜性、嚴峻性。我們必須敢於斗爭、善於斗爭,保持戰略定力,增強必勝信心,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不斷壯大自身實力。要善於運用辯証思維分析錯綜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以自身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更好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不確定性。

  (三)做好“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對於更好適應國內發展條件的深刻變化意義重大。我國正處於由中等收入國家向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邁進的關鍵階段,經濟發展加快轉型,呈現諸多新特征。從國內國際雙循環看,國內大循環主體作用、內需主導作用更加凸顯。從增量和存量關系看,經濟發展由增量帶動為主向做優增量和盤活存量並重轉變。從人口形勢看,我國人口轉向減量發展階段,老齡化程度加深,少子化、人口區域增減分化趨勢明顯。這些基礎條件變化將從供給和需求、總量和結構、宏觀和微觀等方面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十五五”時期,必須更好適應新形勢、搶抓新機遇、應對新挑戰,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二、“十五五”時期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十五五”時期,要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突出重點和整體推進相統一,鞏固拓展優勢、破除瓶頸制約、補強短板弱項,保持改革發展穩定的良好態勢。

  (一)要持續鞏固拓展優勢。我國經濟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能大,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和基本趨勢沒有變,長期積累的有利條件和競爭優勢更加彰顯。我們擁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把黨的領導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全過程,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根本保証。我們擁有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國內市場容量大,需求層次多樣,應用場景豐富,這是參與全球合作與競爭的稀缺資源。我們擁有完整產業體系優勢,產業門類齊全、配套能力強,具有獨特的規模經濟、范圍經濟效應。我們擁有豐富人才資源優勢,全民受教育水平持續提高,人才創新創造活力持續釋放。“十五五”時期,要鞏固拓展優勢、著力拉長長板,將靜態優勢、單項優勢打造成動態優勢、集成優勢,在既有優勢基礎上培育形成更多新優勢,把各方面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實際效能,增強經濟社會發展活力和韌性。

  (二)要加快破除瓶頸制約。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一切成果,都是在解決一個又一個難題、破除一個又一個瓶頸制約過程中取得的。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著力突破影響高質量發展的重大瓶頸制約。針對部分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國際科技和人才交流合作受限等局面,努力解決好科技自立自強問題。針對一些國家搞“脫鉤斷鏈”,國際產業分工本土化、區域化、集團化態勢明顯的情況,努力解決好產業競爭“前有圍堵、后有追兵”問題。針對房地產、地方債務、中小金融機構等風險尚未完全出清,努力解決好重點領域風險隱患防范化解問題。我們要增強憂患意識和主動精神,化被動為主動、積小勝為大勝,加快攻堅克難、破除瓶頸制約,做好應對各種情景的預案,嚴防系統性風險,確保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

  (三)要著力補強短板弱項。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盡快補強一些短板弱項。一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相對滯后,距離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仍有較長的路要走,必須優先補上這一最大的短板弱項。二是民生保障特別是基本公共服務存在短板弱項,就業和居民收入增長壓力較大,縮小收入差距、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還需付出艱苦努力。三是基礎領域存在短板弱項,安全生產、食品藥品安全、防災減災特別是應對極端天氣能力亟待進一步加強。“十五五”時期,必須在補強短板弱項中挖掘發展潛力,推出更多針對性強的務實舉措,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不斷筑牢中國式現代化大廈的根基。

  中國式現代化是極為宏大的系統工程和歷史進程。“十五五”時期要錨定遠景目標,圍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進一步夯實基礎、全面發力,推動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高質量發展。

  三、確保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取得決定性進展

  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是我們黨的庄嚴承諾和歷史使命。“十五五”時期,要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推動事關中國式現代化全局的戰略任務取得重大突破,續寫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新篇章。

  (一)確保在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上取得重大進展。到2035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是很多領域實現現代化的基礎。完成這一目標,必須在提高質量效益的前提下,在未來十年保持合理的經濟增長。“十五五”時期,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完善宏觀經濟治理體系,提升宏觀經濟治理效能,強化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持續穩增長、穩就業、穩預期,充分釋放經濟增長潛力,保持經濟增長在合理區間,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二)確保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上取得重大突破。現代化產業體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物質技術基礎,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戰略目標。“十五五”時期,要保持制造業合理比重,鞏固提升傳統產業在全球產業分工中的地位和競爭力,著力打造新興支柱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形成更多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服務業優質高效發展,充分發揮服務業在吸納就業、助力產業升級、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要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全鏈條推動集成電路、工業母機、高端儀器、基礎軟件、先進材料、生物制造等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決定性突破,加快人工智能等數智技術創新和應用。統籌推進目標導向和自由探索的基礎研究,培育拔尖創新人才,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教育中心、科學中心、人才中心,產出更多標志性原創成果。

  (三)確保在供需兩側結構全面優化升級上取得重大成效。內部可循環是大國經濟的獨有優勢,強大國內市場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依托。要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總量政策和結構政策更好結合起來,促進形成更多由內需主導、消費拉動、內生增長的經濟發展模式。“十五五”時期,要堅持惠民生和促消費緊密結合,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優化收入分配結構,合理提高公共服務支出佔財政支出比重,加大直達消費者的普惠政策力度,提高居民消費率。堅持投資於物和投資於人緊密結合,保持投資合理增長,提高投資效益,激發民間投資活力,增強市場主導的有效投資增長動力。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處理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關系,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建設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超大規模市場。加強經濟政策和社會政策聯動,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滿足民生需求中拓展發展空間,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

  (四)確保在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上取得重大進展。綠色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底色,2030年前如期實現碳達峰目標是美麗中國建設的一個重大標志。2025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向國際社會宣布,到2035年中國全經濟范圍溫室氣體淨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我國把現代化進程和“雙碳”目標有機統一起來,既是對全球作出的巨大貢獻,也是增強自身綠色發展優勢的戰略舉措。“十五五”時期,要以碳達峰碳中和為牽引,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打造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新引擎。深入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堅持先立后破,持續提高新能源供給比重,推進化石能源安全可靠有序替代,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建設能源強國。

  (五)確保在協同增強國家硬實力和軟實力上取得重大進步。現代化強國既要具備經濟、科技、國防等領域強大硬實力,也要具備文化、制度、外交等方面強大軟實力。當前,國際軟實力競爭格局正在發生重大變化,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生命力、影響力、感召力持續增強。“十五五”時期,要全面增強綜合國力,切實加強國家軟實力建設,提升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提升國際話語權。堅持開放合作、互利共贏,把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打造成為更加廣泛的全球公共產品,與世界各國共享機遇、共同發展。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全球治理倡議,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改革,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推動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六)確保在統籌發展和安全上取得重要成效。發展是硬道理,安全也是硬道理,要把發展和安全統一起來,共同謀劃、一體部署、相互促進。“十五五”時期,要在發展中固安全,在安全中謀發展,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努力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加強重點領域國家安全能力建設,確保糧食、能源資源、重要產業鏈供應鏈、重大基礎設施安全,提高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能力,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確保社會生機勃勃又安定有序。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24日 09 版)

(責編:彭曉玲、任一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