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鞏固好已經取得的成果”

——長江禁漁五年觀察

本報記者 郁靜嫻

2025年11月28日08:3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姑溪河,長江支流,在安徽省馬鞍山市當涂縣,程友清等數名協助巡護隊員乘坐巡邏艇仔細查勘、記錄。

  “冬天水位低,魚群往深處游了。”程友清將昔日的打魚經驗化作守護長江的堅定行動。過去3年,他每年都參加長江生態保護基金會組織的江豚科考,看著母親河日漸恢復生機,他由衷地感到欣慰。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定推進長江‘十年禁漁’,鞏固好已經取得的成果。”

  這是人與自然關系的深刻調整。

  受人類活動影響,長江生物完整性指數曾經到了最差的“無魚”等級。2021年1月1日起,長江流域“一江一口兩湖七河”等重點水域開始實行暫定為期10年的常年禁捕。

  如今,長江十年禁漁已經推進近5年,即將進入后半程。

  水生生物資源和多樣性增加,長江逐步恢復生機活力

  “快看,江豚!”在江西省湖口縣石鐘山景區的游船碼頭,游客們紛紛按下快門拍照。不遠處,兩頭江豚時而躍出水面、時而潛入水中,留下一圈圈漣漪。

  長江裡的“微笑天使”頻頻出沒,定格成一幅幅生動畫面。“隨著漁民上岸和漁船網具的清理,長江江豚棲息環境明顯改善。”江西省農業農村廳漁業漁政處負責人詹書品說,在鄱陽湖一帶,江豚的分布范圍有所增加,並向支流水域擴散。

  根據每5年開展一次的長江江豚流域性科考結果,2022年長江江豚種群數量為1249頭,比2017年時增加了237頭,實現歷史性止跌回升。

  旗艦物種回歸,是長江生態鏈有效打通的重要標志。長江各項指標均呈現向好態勢——

  在長江馬鞍山段,長江刀魚種群已恢復至禁漁前的4倍﹔在鄱陽湖及其支流水域,禁漁以來,連續5年監測到消失多年的鳤﹔在長江湖南段、洞庭湖、湘江、資水、汨羅江等水域,胭脂魚的出現頻次顯著增加……

  看數量,2024年長江干流單位資源量同比上升9.5%﹔看物種,2021年至2024年,長江流域累計監測到土著魚類344種,種類數比禁漁前(2017年至2020年)增加36種﹔看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數等級,長江干流、鄱陽湖比禁漁前的“無魚”等級提升2個等級,洞庭湖提升3個等級,2022年至2024年赤水河連續3年為“良”。

  水生生物棲息地加快修復。

  在赤水河,截至去年底,這條長江一級支流上累計拆除342座小水電站,大同河、古藺河等支流重現自然連通。

  “水體連通性是評價生境狀況的關鍵性指標,我們還需要進一步努力。”常駐赤水河站的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劉飛介紹,不同生態習性的魚類需要多樣化的棲息生境,比如,“四大家魚”的卵屬於漂流性卵,受精卵在漂流的過程中孵化發育,如果流程過短或者流速過低,受精卵很可能沉入水底因缺氧死亡。團隊已聯合保護區管理部門,引入仿自然修復理念,促進恢復河流灘潭相間、急緩交替、深淺不一的生境格局。

  “過去隻在長江干流出現的魚類,如岩原鯉、長薄鰍和圓筒吻鮈等,現在也開始進入一些支流了。”劉飛說。

  目前,各地涉漁工程生態補償資金落實率已從2021年的13%提升至76%。去年,農業農村部會同水利部開展梯級水庫生態調度試驗17次,有力促進魚類產卵繁殖。

  物種全生命周期保護不斷加力。

  “如果將生物圈視為一張兜底生態平衡的保護網,那麼每一種生物都是網上的一個結。”湖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副所長歐東升說,加強人工繁殖技術支撐,科學有序開展增殖放流,把這些“結”補起來,對於恢復水生態和復壯魚類種群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農業農村部啟動重點物種人工保種能力建設等項目,實施中華鱘、長江江豚和長江鱘等珍稀瀕危物種拯救行動。去年,中華鱘放流規模首次超過100萬尾,今年已放流超過97萬尾。據監測測算,超過60%個體通過長江口進入海洋。在四川、雲南、青海等省份,川陝哲羅鲑、滇池金線鲃、小頭裸裂尻魚等珍稀土著魚類的全人工繁育技術,先后取得突破。

  千方百計確保“穩得住、能致富”,退捕漁民紛紛開啟新生活

  長江禁漁,關乎23.1萬名退捕漁民的生計。漁民上岸后,生產和生活怎麼樣?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南磯鄉地處鄱陽湖腹地。幾年前,南磯鄉向陽村黨支部書記陳凡澎拿著退捕漁民清單直發愁,“老漁民習慣了在島上生活,不能打魚了,他們也舍不得離開。”

  如今,依托島上的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漁民們經過培訓,開起了民宿和農家樂,高峰時一天的游客接待量達5000余人次。“靠水吃水”,演變為新的生態模式。

  向陽村曾經的困境和如今的出路,是退捕漁民轉產就業的一個縮影。禁漁以來,從國家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千方百計確保漁民“退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盤活資源興產業。

  在江蘇省淮安市洪澤區西順河鎮洪祥村,昔日的小漁村變身為水產養殖基地。

  “今年養的螃蟹個頭大,肉質飽滿,隻隻4兩半往上,不愁賣。”退捕漁民孫開軍的蟹塘入秋后迎來豐收。5年前,他還在湖區捕魚撈蝦,如今跟著合作社搞養殖,生活更穩定。

  政策扶持,轉產有門路。“捕轉養,技術和資金門檻不低。”洪祥村黨總支書記張軍坦言。這幾年,針對水質管理、飼料喂養等環節,市水產站請來專家開展培訓指導,區人社局協調郵儲銀行提供小額擔保貸款貼息扶持,大伙勁頭更足了。去年,合作社螃蟹產值近千萬元。

  技能培訓送崗位。

  湖北荊州,長江中游岸線最長、安置漁民最多的一座城市。2020年以來,荊州市累計舉辦了200多場相關招聘會,為退捕漁民提供食品加工、紡織服裝等近2萬個崗位,並針對性開展就業技能、創業和家政服務專項培訓。

  “漁民吃苦耐勞,經過培訓都是好手。”湖北小胡鴨食品公司負責人胡秀容說,轉業漁民一年能拿到7萬元至10萬元工資,並享受五險保障,有的已經成為車間負責人。

  針對部分漁民年齡偏大、技能單一等情況,沿江市縣創設了護魚員、護豚員、護鱘員等公益性崗位。程友清所在的當涂縣漁業資源保護協會協助巡護隊裡,40名協助巡護員全部是退捕上岸的漁民。

  馬鞍山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劉煒介紹,除了創新實施“捕轉養”、開展技能培訓、開發公益性崗位,全市還建立起“1+2”結對幫扶漁民聯系工作制度,每戶退捕漁民由2名幫扶干部聯系組成幫扶小組,及時幫助解決轉產就業和安置保障方面出現的困難和問題。

  “退捕漁民長期在水上靠捕魚為生,需要給予特殊關照和關心關愛。”在今年5月召開的長江十年禁漁工作現場推進會上,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將進一步鼓勵支持各地發展設施漁業、“捕轉養”基地等特色產業,引導退捕漁民在“退得出、穩得住”的基礎上,奔著“能致富”持續發力,充分激發退捕漁民的內生動力。

  應幫盡幫、應保盡保,退捕漁民的安全感持續增強。截至今年9月30日,14.2萬名有勞動能力且有就業意願的退捕漁民全部實現轉產就業,符合參保條件的22萬名退捕漁民已全部落實基本養老保險,其中6萬名退捕漁民已到齡領取養老金,納入低保、特困等基本生活保障1.2萬人。

  強化全流域統籌協調,讓長江生態系統實現“魚多、種豐、生態穩”

  10月下旬的一天,凌晨2點,東洞庭湖香爐山水域傳來細微的水聲。漁政執法人員將正在收網的偷捕者一網打盡,現場查獲三層刺網3條、皮劃艇2艘,各類漁獲物120余斤。

  工具翻新、“游擊”偷捕、利用垂釣從事生產性捕撈……隨著禁漁成效初顯,非法捕撈反彈壓力增大。近年來,農業農村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全力支持各地改善漁政執法能力條件,形成了人防技防結合、專管群管互補的執法格局。

  嚴管之下,有時也出現了一些聲音:“魚,會不會太多了?”

  對此,業內已有定論。“總體看,按照當前的生物多樣性恢復速度及生態環境狀況,在未來一段時期內,魚類資源量仍將處於資源承載力范圍內。”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段辛斌介紹,雖然局部水域魚多起來了,很多常見魚類數量恢復比較明顯,但是長江生態系統還只是“大病初愈”。一個數字就能說明問題:“四大家魚”卵苗資源量,僅恢復到歷史最好水平的30.5%。

  值得關注的是,目前魚類物種多樣性的恢復仍滯后於資源量的增長。段辛斌說,部分歷史上常見的土著魚類和珍稀特有物種,其種群恢復速度仍較為緩慢,生物多樣性水平與生態系統健康的要求尚有差距。例如,中華鱘、長江鱘等物種仍未擺脫瀕危狀態,一些中小型魚類和底棲生物在局部水域的種群結構也尚未完全恢復。

  2024年3月18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堅定不移推進長江十年禁漁工作的意見》,對禁漁工作進行再強調、再部署,發出了堅定不移推進長江禁漁的鮮明信號。段辛斌認為,從政策層面看,一方面應建立更精細的生物多樣性監測與效果評估體系,從重點關注“魚多了多少”轉向同時關注“回來了哪些魚”,為精准施策提供依據﹔另一方面,可探索實施差異化的生態管理策略,對關鍵物種的棲息地進行針對性修復與保護。

  應清醒認識到,物種的生存危機遠未解除。

  2022年,鄱陽湖遭遇極端枯水位﹔湖南岳陽,洞庭湖遭遇罕見超長枯水期……受極端天氣影響,近年來一些大型通江湖泊和保護水域頻頻喊“渴”,長江江豚擱淺圍困的風險上升。

  詹書品介紹,針對愈加顯著的水文節律變化,江西省發布了鄱陽湖不同水位期長江江豚風險棲息地預警圖,建立起全省鄱陽湖枯水位江豚保護與水生生物保護工作機制,實施船舶限航限速、建立24小時值守及巡護日報制度等12項管控措施。

  歐東升建議,實施長江中上游及洞庭湖流域水庫生態調度,減緩水位波動對魚類關鍵生命階段的影響,促進棲息地可持續恢復。下一步,湖南將系統開展關鍵棲息地識別與生境指標研究,加強對產卵場、索餌場、越冬場及洄游通道的保護。

  “水是流的、魚是游的”,治好長江“病”,要立足生態系統整體性和流域系統性。

  今年4月,在赤水河干流,科研人員首次實現人工改造生境下的長江鱘自然產卵和成功孵化。

  在劉飛看來,這次試驗的成功,是多方合作的體現。“在農業農村部長江辦的組織和指導下,從野外試驗選址、棲息地改造,到生態水文調度,地方農業農村、林業、航道、水務等部門給予了全程配合支持。”

  “長江流域是一個‘江河湖海’自然連通的超大型復雜生態系統。”段辛斌說,在長江十年禁漁的新形勢下,如何處理好長江與通江湖泊的江湖關系、維持長江流域生物多樣性、發揮江湖復合生態系統功能,有待跨流域、跨地區、跨部門進一步協同發力。今后,需在現有禁漁框架下,強化全流域統籌協調機制,推動建立基於生態單元的協同管理﹔同時,積極運用現代科技手段提升執法監管效率,落實退捕漁民安置保障長效機制,確保禁漁成果得以鞏固、生態系統實現從“魚多”到“種豐、生態穩”的整體提升。

  大江奔流,日夜不息。“長江生態系統歷經百萬年的演化,具有強大的自我恢復能力,長江十年禁漁是經過深入研究、試驗評估、科學設定的合理周期,必須堅定不移地推進和落實。”農業農村部長江辦有關負責同志表示,下一步,要有針對性地優化完善后5年禁漁管理和水生生物保護修復政策措施,同時進一步加強部門協同和社會參與,構建共抓大保護的良好格局,推動實現長江生態系統的整體修復。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28日 01 版)

(責編:任佳暉、彭曉玲)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