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
分享

一九四三年八月一日,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发布《关于为生产节食、渡过灾荒,迎接胜利的命令》——

同甘共苦战灾荒

2025年07月31日08:25    来源:中国军网222

1943年,面对晋冀鲁豫边区的严峻灾荒形势,在党的领导下,八路军第129师和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广大军民同心协力、同甘共苦,多措并举、奋力拼搏,不仅成功克服敌人封锁和严重的饥荒威胁,更在艰难环境中进一步巩固了党政军民的血肉联系,坚持并扩大了抗日根据地。

天灾敌祸猛如虎

1942年,晋冀鲁豫部分地区遭遇严重自然灾害,导致秋粮大幅减产。与此同时,日军实施残酷的经济封锁,禁止各种必需品进入抗日根据地,并在“扫荡”中大肆抢掠根据地的粮食等物资,屠杀百姓、焚毁房屋、破坏农具、抢夺耕畜、毁坏青苗,企图使我“陷于贫苦的困境”、毁灭我抗战生存能力。

灾情尚未缓解,1943年又爆发了更大规模的灾荒。旱灾、水灾、蝗灾、雹灾和传染病在多地反复交替出现,形成多重灾害叠加的严峻局面。旱灾影响范围极广,几乎覆盖整个冀南和太行区,以及太岳区大部和冀鲁豫区一部。其中,冀南第1、第2、第4、第6专区,太行第4、第5、第6专区及冀鲁豫第4专区受灾最为严重。冀南大部地区自春至秋持续干旱8个月,884万亩耕地未能播种。9月初,水灾接踵而来,冲毁了冀南、太行大批良田。

日军趁火打劫,将运河、漳河、滏阳河掘口,淹及冀南30余县,造成大量房屋倒塌和人畜伤亡。未受灾地区的庄稼又遭到蝗虫侵袭,最大的蝗虫群覆盖方圆几十里,顷刻间就将大片庄稼啃食干净。

由于多种灾害同时出现,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不少村庄每天都有人饿死、病死,有的地方甚至成了“无人区”。据统计,仅冀南区就先后死亡20余万人,太行区急需救济的灾民达35万人,太岳区仅第2专区就有灾民10万人。

多措并举战灾荒

面对这样的严峻情况,晋冀鲁豫区在反击敌人“扫荡”“蚕食”和开展反封锁、反掠夺等斗争的同时,决定把战胜灾荒作为1943年、特别是下半年的一项中心任务,号召党政军民紧急动员起来生产自救、渡过难关。

为统一组织救灾力量,各级都成立了救灾委员会,组织安置灾民,实行粮食调剂,贷放粮款,以工代赈,兴修水利,发展农村副业、手工业,特别是纺织、运输和合作社事业,力图恢复和发展生产,打破敌人封锁,建立自给自足的经济基础。

1943年春夏,各部队广泛帮助群众开展春耕生产、夏种夏收。太行、太岳军区部队耕地、锄地、收割面积达4.29万亩。冀南因缺少耕牛,部队指战员包括军区首长在内,都下地拉犁帮助群众春耕。冀鲁豫军区用部队的牲口帮助灾区群众开展生产。

8月1日,为进一步推动与民同心战胜灾荒的运动,第129师师部发布了《关于为生产节食、渡过灾荒,迎接胜利的命令》,要求所属部队不仅要坚决与敌人进行武装斗争、保卫人民的生命财产,而且应加紧生产、厉行节约。

各部队抓住日军侵华战争和国民党顽军对我根据地的严重破坏是造成灾荒的一个重要原因的事实,开展了深入的政治思想教育。通过教育,广大指战员更加坚定了与边区人民同甘共苦、战胜灾荒的决心与信心。在此基础上,各部队在各地区党的领导下,与人民一起投入轰轰烈烈的战胜灾荒运动。

各部队积极帮助群众修河筑堤、兴办水利。冀南军区部队协助堵筑各河缺口,培修残缺堤岸,疏浚新旧河道及新开渠总计467公里,帮助群众打井1万眼。太岳军区仅第2军分区部队就帮助开渠20余公里、浇地4000余亩。太行军区部队积极参加修筑清漳河、浊漳河水渠等大型水利工程。到了秋季,各部队又和边区人民一起抢种、补种了晚庄稼和大量蔬菜。“糠菜半年粮”,全区军民大规模种菜,通过以菜代粮的办法,解决了全区党政军民全年1/3的粮食问题。

为抵御疾病对人民生命的威胁,部队还组织了医疗抢救队,协助群众战胜瘟疫病灾,使大量疾病患者得到救治。同时,第129师机关和部队积极参与到边区组织的大规模群众性灭蝗运动。

为节约粮食、救济灾民,在原来定量已经减少的基础上,从1943年11月起,第129师主力军的粮食每人每日由1斤5两小米分期递减到1斤,地方武装由1斤3两分期递减到15两,后方机关由1斤2两分期递减到13两(均系旧制,1斤为16两,折合为0.5公斤)。最严重的时候,连上述定量也难以保证,大家普遍以野菜代粮,有的甚至把玉米棒芯碾碎了吃。

为保存主力、减免重灾区人民负担,第129师先后将冀南军区的第10、第20等团调至太行区,骑兵团、第21团调至冀鲁豫区,全区还进行了必要的精简。

生产打仗两手抓

1943年秋冬两季,部队开展了开荒生产运动,成立了各级生产委员会,连队和机关伙食单位成立了生产经济委员会。太行军区直属队用20天时间完成垦荒任务,平均每人开荒1亩。太岳军区开荒种地6362亩。部队积极生产不仅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热忱,也为1944年开展更大规模的生产运动做好充分准备。

整个大生产运动都是在频繁的战斗中进行的,对敌斗争不仅没有停止,反而更加尖锐。第32团开荒时,一周内打了6仗。第769团在开荒中作战20余次,敌人来了就打、打退了敌人就生产。游击区的部队在流动性大的情况下也不忘生产,他们创造了“点滴生产”“飞行生产”“隐蔽生产”“军民合种”等多种方式。有些深入敌占区的武工队,甚至能在敌据点附近种地。这一年,仅冀南部队就进行大小战斗4000余次。其中,我军主动向敌发动攻击1800余次,反“扫荡”、反袭击和反抢粮等作战近2000次,共计毙伤日伪军8000余人。(胡遵远)

(责编:刘圆圆、万鹏)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分享到:
推荐阅读